病因
病因:
1.创伤性血疱 常因过烫食物,仓促咀嚼大块干硬食物与吞咽过快而擦伤黏膜,引起血疱。也可因外力挫伤或误咬舌颊黏膜造成血疱。又称黏膜血疱(mucosal hematoma)。
2.创伤性溃疡
(1)机械性刺激:①自伤性刺激:指下意识地咬唇、咬颊或用铅笔尖、竹筷等尖锐物点刺颊脂垫等不良习惯的长期慢性刺激,常引起相应部位的溃疡。②非自伤性刺激:指残根残冠,尖锐的边缘嵴和牙尖对黏膜的刺激。婴儿吮吸拇指、橡胶乳头、玩具等硬物刺激腭部翼钩处黏膜。婴儿中切牙边缘过锐与舌系带过短引起的摩擦等不良刺激。
(2)化学性刺激:误服入强酸强碱等苛性化合物;或口腔治疗操作不当,造成硝酸银、三氧化二砷、碘酚等腐蚀性药物外溢损伤黏膜。偶见因牙痛而口含阿司匹林、因
白斑用维A酸(维甲酸)液涂布过度或贴敷蜂胶引起溃疡。
(3)物理性刺激:偶因饮料、开水、食物过烫引起黏膜热损伤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创伤性血疱 因急食擦伤引起的血疱往往较大,有时可达2~3cm,常发生于咀嚼一侧的软腭、腭垂、舌腭弓和软硬腭交界。血疱迅速扩大,疼痛不明显,有异物感,近咽喉处的大血疱可反射性引起恶心。初起疱液鲜红,旋即变为紫黑色,疱壁薄,易破裂,淤血流尽后留有鲜红色疱底创面,疼痛加重,影响吞咽。一般愈合较快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糜烂或溃疡。
因咀嚼不慎误伤引起的血疱常位于口角区或两颊咬

线附近,血疱较小,有时可伴溃疡和糜烂,愈合较快。
2.创伤性溃疡 不同病因引起的创伤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同。
(1)
褥疮性溃疡(decubital ulcer):由持久的非自伤性机械刺激造成。多见于老年人。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长期损伤黏膜,溃疡深及黏膜下层,边缘轻度隆起,色泽灰白,疼痛不明显。
(2)Bednar溃疡(Bednar ulcer):婴儿由吮吸拇指和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,固定发生于硬腭、双侧翼钩处表面黏膜,呈双侧对称分布,溃疡表浅,婴儿哭闹。
(3)Rida-Fede溃疡:专指发生于婴儿舌腹的溃疡。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长期摩擦,引起舌系带处充血、肿胀、溃疡。久不治疗则转变为肉芽肿性溃疡,扪诊有坚韧感,影响舌活动。
(4)自伤性溃疡(factitial ulcer):好发于青少年。性格好动,用铅笔尖捅刺黏膜,右利手,溃疡好发于左侧颊脂垫尖或磨牙后垫处,左利手,溃疡部位好发于右侧。咬唇咬颊习惯者,溃疡好发于下唇内侧或两颊、口角区。溃疡深在,长期不愈,基底略硬,或有肉芽组织,疼痛不明显,有时有痒感。
(5)化学
灼伤性溃疡:组织坏死,表面有易碎的白色薄膜,溃疡表浅,疼痛明显,常发于处理中的患牙附近。
(6)热损伤性溃疡:热损伤后初始为疱疹,疱壁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或浅表溃疡,疼痛明显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
2.创伤性溃疡 对去除刺激因素后仍长期不愈的深溃疡应与一些特异性深溃疡鉴别。
(1)腺周口疮:溃疡深大,常伴发小溃疡,有反复发作史,无创伤史和自伤性不良习惯,口内无机械性刺激因素存在。愈合后留有瘢痕。
(2)
结核性溃疡:溃疡深凹,边缘呈鼠噬状,基底高低不平,呈粟粒状小结节,有红色肉芽组织。伴低热、盗汗、淋巴结肿大。OT试验阳性。无理化刺激因素存在。
(3)恶性溃疡:常为鳞状细胞癌。溃疡深大,底部有菜花状细小颗粒突起,边缘隆起翻卷,扪诊有基底硬结,疼痛不明显。